“高興,膝蓋再也不痛了,走路做事都輕松了!”近日,75歲的張女士(化名)在山東大學第二醫院關節外科/運動醫學科進行了機器人輔助全膝關節置換術,終于解決了困擾自己10年的膝關節疼痛。該手術是醫院首例機器人輔助全膝關節置換術,標志著醫院機器人輔助操作領域邁上新臺階。
患者張女士被雙膝關節疼痛困擾10余年,去年8月,曾于山大二院行左側全膝關節置換術,術后恢復良好。近期,患者的右膝關節癥狀明顯加重,活動受限,經醫生綜合分析,建議行右膝關節置換術。
對于膝關節關節置換手術來說,下肢力線、截骨量、假體安放角度和軟組織平衡等是影響手術效果和假體預期壽命的決定性因素。為達到手術精準,快速康復,提升遠期療效,經過與患者家屬溝通同意后,決定實施機器人輔助全膝關節置換術。
手術由關節外科/運動醫學科主任醫師劉文廣團隊實施。術前將病人的下肢CT數據輸入機器人,機器人根據病人獨特的解剖特點,建模并制訂手術方案,手術團隊根據機器人提供的手術方案進行預演,以得到最佳的手術方案。
7月8日上午,在與麻醉一科和第一手術部的通力合作下,劉文廣團隊順利開展機器人輔助下全膝關節置換手術。術中,結合視覺導航坐標系的跟蹤標定技術,通過與機械臂精確配準融合實現手術器械位置的實時跟蹤定位,并自動完成一體化截骨導板的精準擺位。在機器人力臂的輔助下,按照術前規劃進行手術截骨,將下肢力線和假體角度誤差精準控制在0.01毫米或者0.1°以內,真正實現精準化、微創化的全膝關節置換。手術過程順利,整臺手術時間不到2小時。術后第二天,患者就能下地行走,疼痛感較之前明顯減輕。
機器人輔助全膝關節置換術相比于傳統手術有哪些優勢呢?機器人3D術前規劃功能強大,能讓醫生掌握更多患者信息,在三維模型上基于精確解剖參數完成假體擺位及術中截骨;對患者而言,手術出血少、創傷小,有效降低了手術并發癥發生的可能性;就術后康復而言,住院時間、術后康復周期較前明顯縮短,讓患者獲得更好的療效和更大的益處。
劉文廣團隊一直致力于新技術的開展,全新的膝關節置換手術導航定位系統(膝關節置換輔助機器人)應用于臨床,新的智能導航系統必定會再次助推關節外科臨床診療能力飛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