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十年·見微)農田變公園 山東代村顛覆“農村”印象
中新社山東臨沂9月18日電 題:農田變公園 山東代村顛覆“農村”印象
作者 李明芮 梁犇
現代建筑“摩天樓”裝扮城市天際線;山東代村的蔬菜“摩天樓”讓“農田變公園”,單位面積的產量倍增,更顛覆傳統農業印象。
在山東省蘭陵縣代村的蘭陵國家農業公園里,菜農張利娟開啟一天的“農活”。她觀測蔬菜長勢,根據天氣情況,按動50多個紅綠色按鈕調整“智能大棚”內光照、溫度等。
棚內,蔬菜仿佛長在圖書館的書架上,種菜像疊積木一樣。生菜、苦菊的嫩綠菜葉生長在白色的管道里,單一品種的培養管道有近十層;蔬菜的根部被海綿包裹,以吸收營養液,水肥一體化、無土栽培、立體種植一并實現。
“老輩人常說‘手上粘的土越多,菜就長得越好’。十幾年前,我從未想過種菜不用土!33歲的張利娟是土生土長的蘭陵人,從小就經常在悶熱逼仄的蔬菜大棚里忙活,F在,她每天按時上下班,室內恒溫恒濕。
得益于現代農業新技術,像張利娟一樣的“新農人”,不用再承擔澆水、施肥、除草等繁重農活也能把一畝地種出十畝地的效益——每畝蔬菜一年的產值可以達到20萬元(人民幣,下同)。
不僅通過出售農產品盈利,這座農業公園還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可以獲得門票、餐飲等多元收入。2021年,園區綜合收入年產值約1.2億元。
這樣的成績背后,有一批批返鄉“扎進大棚”的年輕人。
蘭陵國家農業公園總經理劉雁濱2008年返鄉創業。他說:“當時國家農業公園這個概念剛剛在代村提出,感覺是一個很好的機遇!
劉雁濱與蔬菜“結交”十余年,他和研發團隊運用無土栽培、立體式栽培等技術完成了“活體蔬菜”等新型農業項目;攻克南果北種難關,還為雪龍號研發出了無蟲害的植物工廠蔬菜。
“蘭陵國家農業公園建設的發展史,也是代村的成長史!庇H眼見證自己家鄉十余年間的變化,劉雁濱認為園區的成功建設與村莊的轉型密不可分。
曾經負債380多萬元,之后通過土地流轉等做法獲得發展村集體經濟的“第一桶金”。強調產業發展,代村2021年村集體各業總產值達38億元,純收入1.6億元,村民年人均純收入7.2萬元。
“村企合一,集體強大!碧m陵縣代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傳喜認為,村莊發展最重要的是轉變觀念。從“負債村”到“億元村”,代村的發展故事被寫入論文、搬上銀幕。
綠樹掩映著小洋樓,觀光小火車穿行其間,代村已完全顛覆傳統“農村”印象。
70多歲的村民季永桂告訴記者:“在代村,商鋪、花園、步行街什么都有,‘夜市’也有,F在,很多城里人假期都到代村來享受生活!
記者在代村看到,覆蓋12個村莊和國營農場,占地20平方公里,輻射帶動2.6萬村民,由上海復旦大學設計規劃的“田園新城”正在悄然興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