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談|山東建設全國首條市域高鐵,背后有何考量?
9月15日,濟南至萊蕪高速鐵路聯調聯試正式啟動,標志著年內通車運營進入倒計時。
濟萊高鐵位于山東省濟南市境內,線路全長117.49公里,全線共設濟南東、歷城、章丘南、雪野、萊蕪北、鋼城6座車站,設計時速350公里,于2019年9月開工建設,2022年7月開始靜態驗收。
聯調聯試是高鐵開通前的重要一步,即通過檢測列車動態檢測的方式,驗證軌道、通信、信號、接觸網、供電等系統性能,使各系統和整體系統性能達到設計要求。濟萊高鐵聯調聯試大約需2個月時間,共分逐級提速和信號系統試驗兩個階段進行。
因整條線路均在濟南境內,濟萊高鐵成為全國首條市域高鐵。資料顯示,早在2013年,濟萊高鐵就已列入規劃。2019年初,萊蕪市劃歸濟南市管轄,設立濟南市萊蕪區、鋼城區,開工準備就緒的濟萊高鐵相應從城際運行變為了市內運行。
橋多隧長,穿越多種復雜地質,跨越多條鐵路干線和高速、國省干道,涉及油氣、電力共計百余處遷改線路,盡量只有一百多公里,濟萊高鐵的建設并不容易。此外,全線6座車站,5座為新建,最大的歷城站總建筑面積超過10萬㎡。
三年建設工期,濟萊高鐵的建設算得上時間緊、任務重。這背后有急切的需求與人民的期待。如果說最初規劃這條高鐵線是為了結束萊蕪不通高鐵的歷史,那現在更多了一層方便人員流動日常通勤的意義。萊蕪劃入濟南后,人員流動更加頻繁,往返兩地的日常通勤一族不在少數,周邊游的旅客也在不斷增多,區域間經濟往來日益密切,幾十分鐘車程的“高鐵公交”可有效提高出行效率,提升出行體驗。
山東建設全國首條市域高鐵,背后還有更深遠的考量。
提起交通,常用“四通八達”來形容其便捷。四通八達的意思是指通過多種交通方式、多條運輸通道均可到達,因此加強兩地間的交流,增加交通通道、提高承載能力是不斷進步的方向。
適度超前是目前進行交通規劃的基本原則。簡單來講,進行交通基礎設施設計時需要從長遠規劃,絕不僅是單純滿足當下需求,甚至是近幾年的需求?紤]到交通基建從前期到建設的耗時長達幾年甚至十幾年之久,因此必須確保其能滿足十年以上的需求,若短期因飽和再進行重建或擴建,極大耗費人力物力,更會成為阻礙經濟發展的短板。
據介紹,濟萊高鐵開通后將通過濟南東站與石濟高鐵、濟青高鐵聯通,接入全國高鐵網。濟南東站今年年底將通過黃東聯絡線實現與濟南站聯通,屆時濟萊高鐵的聯通度將進一步提高。數據顯示,濟萊高鐵2040年的預計旅客發送量較2025年翻了一倍多,增長勢頭良好。相信不久的將來,濟萊高鐵“另一頭”鋼城站也將繼續向省內腹地延伸,變為重要樞紐。
“高鐵經濟”一詞已并不陌生。全國各地市“高鐵片區”的出現,也印證了一條高鐵、一座高鐵站對于當地經濟的拉動作用。以近兩年新開通的魯南高鐵為例,一條高鐵線讓沂蒙老區、牡丹之都能夠走出山東,駛向更大發展舞臺。臨沂北站、菏澤東站定位全國交通樞紐,對產業拉動效益正在逐步顯現。
反觀原萊蕪市是一座傳統資源型城市,只有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才能破除依賴,實現高質量發展。在這里建設聯通全國的高鐵既是對這片區域的交通支撐保障,同樣蘊含著對其重塑輝煌的信心與期待。